簡體
文章
文章
關懷教會中收到殘障通知書的家庭

「詹姆斯,盡你最大的力氣表現最差的狀態!」2010 年 11 月 16 日,當我們開車前往小學進行評估時,我的丈夫李這樣對三歲的兒子說。我們祈求詹姆斯能表現出他自己的樣子,好讓評估團隊能如實看見他的優缺點。進入辦公室後,我們被帶進一間房間,裡面已有三位學區的工作人員在等候——一位語言治療師、一位職業治療師和一位心理學家。她們立刻讓詹姆斯動了起來:拼圖、投籃、辨認顏色和形狀、在大型健身球上彈跳。他得到許多口頭表揚和鼓勵,看起來很享受這些關注和活動。

一個小時的測試和交談後,評估團隊暫時離開去討論觀察結果。回來後,職業治療師繼續陪詹姆斯玩耍,好讓我們能專心與心理學家和語言治療師交談。心理學家先提到詹姆斯的優點:他很可愛,和他相處很愉快,他看起來隨和又獨立。他能把球投進小籃球架,很容易因撓癢或小點心而受到激勵,還能認出公告板上的所有字母。接著她談到不足之處:他不會正確使用勺子,分不清基本的顏色,無法配對簡單形狀,各方面能力遠落後於同齡孩子。心理學家緊張地瞥了身旁的語言治療師一眼,然後轉向我們,說:「接下來要說的對你們來說比較艱難。根據今天的測試和我們的觀察,我們認爲詹姆斯患有自閉症(autism)。」

那天,我們憂心忡忡地走進學校,卻帶著一個改變全家生活的診斷書走了出來。它改變了我們的開銷,因爲我們需要支付治療和營養品的費用;它改變了詹姆斯的教育規劃;它也改變了家裡的生活節奏,因爲每週都會有職業治療師和行爲治療師上門。但有一樣沒有改變:我們所歸屬的教會。下個主日,我們仍然回到我們的教會,弟兄姊妹的支持與鼓勵迎接著我們。即使在鉅變中,教會的愛一直是我們心靈的錨。

孩子被確診(自閉症),對一個家庭而言往往猝不及防。但作爲教會的帶領者,我們可以預備好,在這類診斷結果所帶來的改變中陪伴他們。當教會裡的一個家庭收到殘障診斷時,你可以用陪伴、禱告和同行來回應。

你的陪伴

當一個家庭聽到孩子的診斷結果時,他們需要教會的支持——來自那些相信每個人都是照著神的形像受造、神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計劃、無論能力高低都擁有價值的基督徒。醫生或臨床專家傳遞的信息往往並不總是充滿希望。這正是爲什麼我們需要準備好:當新生兒確診後,要在兒科重症監護室的等候區陪伴他們;當知道幼兒接受評估時,要接起他們的電話;當母親發來信息說「領養文件裡沒有寫到這些,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時,要立即回應。父母在收到診斷結果後,常覺得人生突然被帶向一個未知的方向。這時,他們需要教會大家庭真實的陪伴。他們需要你的在場,也需要你所在的教會承諾會在他們面對未知未來時持續相伴。

你的禱告

在別人最艱難的日子裡伸出援手並不容易,因爲你未必知道該說些什麼。但你不需要擁有所有答案(甚至任何答案!)。與他們同坐的家庭,並不會因你說出某些陳詞濫調而得到安慰。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再次被提醒他們在基督裡的盼望。你可以用禱告來扶持他們,說出他們自己難以言表的心聲。他們需要聽見像約沙法爲百姓所禱告的話:「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行,我們的眼目單仰望你」(代下 20:12)。幫助處在掙扎中的家庭,即使身處困境和困惑,仍能信靠神的良善。

你的夥伴關係

許多有殘障成員的家庭之所以停止聚會,是因爲教會不知道如何滿足他們的特殊需要,或是不願意嘗試。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美國有 20%的家庭有殘障家庭成員。我們的教會是否反映出這個比例?在與家長一同培育殘障孩子方面,教會往往能做得更多。許多教會會先在兒童主日學中培訓額外的輔導員,以支持需要幫助的孩子;也會開設專項課程,更好地滿足殘障孩子在感官與學習上的需要。第一步就是主動詢問家庭真正的需要,並盡力去回應。雖然家長可能難以坦承這些需要,但當我們與他們同行、主動提問,就能找到回應他們的方式。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 章中寫道:身體上看似軟弱的肢體是不可缺少的,肢體應當彼此關懷,因爲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當教會通過陪伴、禱告和夥伴關係來關懷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時,就活出了這段經文的教導。如此,教會受到激勵去服事人,掙扎中的家庭得以堅固,上帝也因此得榮耀。

* * * * *

編者注:欲深入探討這個主題,請參閱桑德拉·皮普爾斯(Sandra Peoples)所著的《無障礙教會:以福音爲中心的殘障人士及其家庭包容願景》(Accessible Church: A Gospel-Centered Vision for Includi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Families)(Crossway,2025)。


譯:DeepL/STH;校:JFX。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Caring for a Family in Your Church Who Receives a Disability Diagnosis.

作者: Sandra Peoples
2025-09-30
教會生活
牧養關懷
家庭與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