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同享神永遠的喜樂:榮福直觀與屬靈友誼

我們對天堂的盼望是什麼?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響亮而堅定的回答是:榮福直觀(beatific vision)——我們將親眼見到上帝的面。歷世歷代的信徒都與保羅一同宣告:「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 13:12)。這蒙福的願景正是我們今生一切敬虔喜樂的指向,是我們所奔向的應許之地。我們終將見到上帝。儘管基督徒有許多憧憬,但其核心都與大衛的心願一致:「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裡求問」(詩 27:4)。

對許多福音派信徒來說,哪怕是改革宗福音派的信徒,都可能對「榮福直觀」這一教義不太熟悉。然而,他們的信仰早已爲這一真理做好準備。畢竟,約翰·派博(John Piper)教導我們:「當我們最以神爲滿足時,神在我們身上就最得榮耀」;而人的至上喜樂,就是「看見並享受基督」。[1] 如果有人從 C. S. 路易斯(C. S. Lewis)那裡學會了,寧可捨棄貧民窟中泥水堆砌的小把戲,也要奔向海濱假期的盛宴;[2] 若有人從約拿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那裡學到,天堂是「愛的世界」;若有人從奧古斯丁那裡明白,我們的心若不安息於神,便永無安息——那麼這樣的人,已經準備好擁抱榮福直觀的教義了。

在本文中,我希望展示這一教義如何在一個特定方面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基督徒的團契,尤其是我們在地方教會所經歷的團契。

愛的律法

以「在基督裡享受神」作爲天堂的中心主題,這極爲恰當。然而,榮福直觀雖以上帝爲中心,卻並不排斥其他屬天的喜樂。相反,那些喜樂在屬天子民心中佔據了應有的位置。在今生,我們對上帝的喜樂常常因種種次要的愛而變得模糊,但在天上,我們所有的愛都將得到歸正。再也不會有對上帝以外之物的過分愛戀。我們對一切事物的愛都是因神而愛。所以,今生一切正當且美好的事物,並不會因榮福直觀而消失,反而將得到復活和徹底的改變。

我們今生無法完全理解天堂所包含的一切。但我們可以肯定,其中某些連續性將得以保留,其中之一便是我們在基督裡建立的友誼。自創世以來,人獨居是「不好」的(創 2:18);而在末世,我們將窺見了創造使命得以成全的景象。伊甸園將長成一爲榮耀之城,得贖之民將遍滿其中,並治理這地(啓  7:9–17,21:1–22:5;參創 1:28)。

在教會歷史中,很少有人能像坎特伯雷的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那樣,深刻地論述屬靈友誼與榮福直觀的話題。他在默想聖徒與天使在榮耀中的團契時,寫道:

「問問你的內心,在這極大的福樂中,你是否能明白自己會有多喜樂?然而,如果你深愛的人與你同享這福樂,你的喜樂將成倍增長;因爲你爲他喜樂如同爲自己喜樂。那麼若是有兩人、三人,甚至更多的人同享這福樂,只要你同樣深愛他們,你便會爲每一個人喜樂如同爲自己喜樂。因此,在無數聖潔天使與聖徒那完美純淨的愛中,沒有人會少愛自己,人人都將因他人之福而喜樂,如同爲自己喜樂。」[3]

事實上,即便在今生,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屬靈連結的甘甜。當我們看到那些在信仰上尚不成熟的人在敬虔中跌跌撞撞地前進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而歡喜。我們對他們的愛,使他們的喜樂也成爲我們的喜樂。當然,這種喜樂常夾雜著今生的驕傲和自滿;但這正反映了「舊人」的存在,是我們憎惡且竭力要脫下的。在榮耀裡,驕傲和誇口的痕跡將從我們心中徹底消失。我們將完全地遵行愛的律法。

距離、失落、疏離與榮福直觀

榮福直觀所應許的友誼,也爲我們今生的屬天旅程注入了希望,儘管我們經歷了離別的痛楚、人際關係的起伏,甚至疏遠。我都曾經歷過,時至今日我在堪薩斯州生活了十九年,在南加州一年,在密蘇里州十一年,以及在阿布扎比待了將近三年。所有這些地方都因深厚的友誼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尤其是那些「在基督裡」建立的關係。聖靈信實地使我們的心在愛中聯結(參見《歌羅西書》2:2)。

這些關係讓我們得以窺見榮福直觀的場景。這些關係不僅將延續至榮福直觀中,而且它們本身就是未來榮耀的預演。這一點對我們看待地方教會具有深遠意義。《希伯來書》的作者反覆警戒不可停止聚會(來 10:25),絕非無的放矢。他進一步指出,實實在在地說,我們定期聚集敬拜時,就是在「上天堂」(來 12:18–29)。換句話說,那些慌亂的主日清晨,當你忙著催促孩子「該去教會了!」,若改說「該去天堂了!」也絕非誇張。這樣的視角極大提升了我們對教會和彼此關係的認知。榮福直觀的盼望激勵我們更加努力投入這些關係。我們在教會中的關係越深入、越聖潔、越親密、越榮耀上帝,就越能映照我們的天家,越能品嚐到將來榮耀的滋味。

然而,當我回想這些甜美的關係時,其中仍帶著苦澀,因爲距離使得這些關係的甘甜變得短暫、季節性,而非永久性。在這今生的天路歷程中,我們彼此相遇,將心連結於愛中,經歷極大的安慰與慰藉。然而,當我們或暫時、或徹底地離開彼此的生命時,我們心靈的韌帶便會撕裂。「我們會保持聯繫」,我們彼此這樣承諾,明知距離往往會使關係變淡。死亡更是永遠的離別,即使可以預見,卻總是令人措手不及。親人的缺席或失去,留下難以填補的巨大空白。

換句話說,不僅我們今生與上帝的相交是不完全的,我們彼此間的團契也是如此。在阿布扎比生活期間,我時而會想家,想念之前那個生命季節中的朋友們。然而,那些朋友多半都已遷往他處。即便我回去,那種失落感也不會完全消減。而且,任何在「故鄉」久留的時光,不久後又會引發對阿布扎比的思念。我們都是奔向新耶路撒冷的天路客,沒有哪個地方是真正的家。

此外,某些關係的破裂不只是因爲距離和死亡帶來的,也因未解決的衝突導致完全的疏遠。我曾親歷因神學和人際差異而與朋友和同工斷絕關係的痛苦。舉例來說,作爲牧師期間,我肩負著帶領教會會眾面對教會紀律這一令人心碎現實的責任。不止一次,被逐出教會的人曾是我親密的朋友。回想起這些時刻,至今仍令人心痛神傷,難以言表。難以誇大帶領會眾對一位曾深愛和信任之人說出這些話語時那令人心碎的沉重感:「我們不能再肯定你所宣稱的信仰。因你堅持犯罪而不願悔改,我們必須撤銷洗禮時和/或加入教會時對你的確認,我們滿懷沉重的心情,爲你的靈魂安危表示關切。」這種現實幾乎難以承受。

在如此心痛面前,榮福直觀的盼望能帶來什麼?遠超我們的言語所能形容!如果約拿單·愛德華茲正確地將天堂定義爲「愛的世界」,那麼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爲所有未盡之事最終歸結於美滿的世界。在今生,基督徒團契那無法言喻的喜樂,總是夾雜著失落。這並非因爲地上的團契本身有什麼缺憾,而是因爲這份友誼的本意是喚醒一種盼望,這盼望唯有在榮耀中才能真正得到滿足。在那個世界裡,我們不再會因時間和距離而與朋友的分離或死亡感到失落與痛苦。我們不會再勾起我們的鄉愁。甚至我們曾經疏遠的關係,都會得到修復。

上述這些對基督徒團契的崇高期盼,實際上凸顯了那最終圓滿榮耀的輝煌。膚淺關係的消失並不會激起對榮福直觀的渴望,因爲這樣的關係並不反映我們在天堂將經歷的真實關係。在那充滿愛的世界中,沒有淺薄的關係存在。我們塵世關係的有限性令人心痛,但正因爲這些關係預表了它們最終在榮福直觀中的榮耀終點。

帶著榮福直觀的盼望,我們彼此的愛心便持續增長。舉例來說,我受到激勵,繼續爲那些人禱告,包括那些疏遠和被逐出教會的人。我們的故事尚未完結,誰能知曉主將在今後歲月中施行怎樣的奇工?畢竟,即便是教會的懲戒,也未必絕對或立即使人排除在天國之外。它是基督所授權的判斷,有可能出現錯誤和無知,它只是按我們有限所見所做的屬靈判斷「根據我們所能判斷的,這人可能並未在天上得蒙捆綁,所以我們在地上將他釋放」(參見太 16:19,18:15-20)。也許基督會施以恩典,藉著逐出教會使不信者真正悔改歸信;也或許祂會藉著這刺痛使迷失的信徒回轉。或許在上帝的安排中,時間能夠療癒 分歧與隔閡的傷口。又或者,這些事都在今生無法解決。我無法洞悉上帝的所有作爲,但我知道所有真正的信徒都是基督裡的弟兄姊妹,他們在末世的相聚必將加增我對榮福直觀的喜樂。因此,我提醒自己要以開放的心態生活——不因與在這世上傷我心的人同慶基督的榮耀而感到羞愧。桑德拉·麥克拉肯(Sandra McCracken)在她的歌《我們將在錫安的殿中宴樂》( 「We Will Feast in the House of Zion」)中唱道:

《我們將在錫安的家中設宴》:

「祂成就大事!」我們必一同宣告,

我們將一同設宴,再不流淚。

知道「祂成就了大事」將成爲天堂眾聖民喜樂的宣告——即使包括那些在地上關係早已不可挽回的人——這是何等奇妙的安慰。在上帝面前,我們將回顧祂透過我們所有的痛苦、混亂和衝突所成就的偉大奇事。我們會拼湊起祂在心碎、教會紀律、死亡與分離中編織的成聖的旋律,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將使我們得著益處。

我們不會有所悔恨,不生埋冤,我們不會心懷苦毒與怨恨。相反,我們將與所有的聖徒肩並著肩一同站立,永遠享受榮福直觀中的榮耀。

* * * * *

[1] 參見約翰·派博,《一生渴慕》(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2] 參見C. S. 路易斯,《榮耀之重》(The Weight of Glory)。

[3] Anselm, Proslogion, in Anselm of Canterbury: The Major Works, ed. Brian Davies and G. R. Ev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5.102.

[4] Sandra McCracken, 「We Will Feast in the House of Zion」 in her album, Psalms (2015).

本文節選自《凝視神:教義、傳統與實踐中的榮福直觀》(To Gaze Upon God: The Beatific Vision in Doctrine, Tradition, and Practice),作者爲撒母耳·帕金森(Samuel Parkison)。版權所有 © 2024,撒母耳·蓋伊·帕金森(Samuel Guy Parkison)。經美國校園出版社(InterVarsity Press)許可使用。www.ivpress.com


譯:DeepL/STH;校:JFX。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Enjoying God Together Forever: The Beatific Vision and Friendship.

作者: Samuel Parkison
2025-08-16
天堂
榮福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