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科林·漢森(Collin Hansen)的傳記《提摩太·凱勒》。在這段節選中,漢森講述了凱勒與參加牛津大學校際基督徒聯合會(Oxford Inter-Collegiate Christian Union)佈道活動的學生們之間的互動——凱勒曾多次在該活動中發表演講。2015 年,凱勒在回答一位懷疑論者關於基督教對同性戀批判態度相關的問題時,揭露了這位懷疑論者問題背後關於個人主義、社群和道德真理的錯誤假設。從這一互動和隨後的果效中,我們受到了激勵,當思考在世俗主義的挑戰下傳福音時,可以如何採用這樣的護教方法。
牛津大學校際基督徒聯合會(OICCU)每三年舉辦一次爲期六天的宣教活動,向這座英國標誌性大學城的兩萬多名學生傳福音。宣教活動始於 1940 年,也就是不列顛之戰前的幾個月。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在 1943 年和 1951 年曾帶領過這個宣教活動。其他被提摩太·凱勒奉爲英雄的人物——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和邁克爾·格林(Michael Green)也曾帶領過牛津宣教活動。
2012 年 2 月初,提摩太·凱勒和凱西·凱勒與他們的兒子邁克爾以及他的妻子薩拉第一次參加牛津宣教,期間他們住在牛津大學校園以北幾個街區外的老牧師酒店(Old Parsonage Hotel)。一天晚上,當他們一家踏著鵝毛大雪返回時,他們看到了一根老式燈柱。納尼亞的魔法仍在牛津縈繞。
晚上,凱勒一家圍著一座 17 世紀的壁爐,從提摩太的佈道講座和學生們的提問中總結經驗教訓。2012 年的演講成爲凱勒的新書《與耶穌相遇:人生大事的意外解答》(Encounters with Jesus: Unexpected Answers to Life's Biggest Questions,中文名暫譯)。書中的許多主題可以在他更早期的《爲何是祂》(The Reason for God)、《諸神的面具》(Counterfeit Gods)和《一擲千金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等書中找到。
當凱勒於 2015 年再來牛津佈道會時,他堅持採用主題式佈道的方式,而不是他在 2012 年應邀所做的解經式講座。他想檢驗一下自己從社會批評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和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h)那裡所學到的。葛尼斯(Os Guinness)在午餐時發表演講,凱勒則在晚上就意義、身份和正義發表演講。每天活動結束後,這些都熱愛薛華(Francis Schaeffer)和「庇護所」(L'Abri,一個基督教福音派組織,由薛華和妻子成立。他們向好奇的旅行者開放了他們的高山之家,作爲一個服事機構和討論哲學、宗教信仰的論壇。——譯註)的好友都會回到倫道夫酒店的爐邊,一直聊到深夜。與 2012 年相比,凱勒在 2015 年從持懷疑論態度的學生那裡看到了更多令人鼓舞的回應。[1] 在第二次宣教活動的問答環節中,凱勒當場構思了一個他最令人難忘的闡釋。
他當時正在回答一個關於基督徒對同性戀看法的問題。凱勒意識到,如果不反過來批判現代的西方身份概念,他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他在那個夏天的回答最終被收錄到了他的《文化講道學:向懷疑世代傳講基督》(Preaching: Communicating Faith in an Age of Skepticism)一書中。
凱勒讓牛津大學的學生們想像一位公元 800 年英國盎格魯-撒克遜勇士。 他內心有一種衝動,要毀滅任何不尊重他的人。這是他的榮譽/恥辱文化所要求的反應,所以他就這麼做了。但他同時也發現男性對自己有性吸引力。他的文化要求他壓抑這種感覺,所以他沒有付諸行動。現在,讓我們來想像一個他的同齡人今天正走在曼哈頓的街頭。他的感覺跟這位盎格魯-撒克遜戰士一樣。他想殺死任何用不對的眼光看他的人。他渴望與其他男人發生性關係。我們的文化讓他去接受憤怒管理治療,同時他選擇公開表明自己的性取向。
凱勒解釋道:
首先,這揭示了我們的身份並不是簡單得從內心獲得的。相反,我們會接受一些具有解釋性的道德網格,將我們的各種感覺和衝動放在它上面,用這個網格篩選一遍。這個網格幫助我們決定哪些感覺是「我」的,應該表達出來,哪些不是,不應該表達出來。因此,這個解釋性信念網格——而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純粹的情感表達——塑造了我們的身份。我們需要一些來自外部的標準或規則來幫助我們釐清內心中在交戰的衝動。那麼,我們的盎格魯-撒克遜戰士和現代曼哈頓人各從哪裡獲得他們的標準呢?從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社群、他們的英雄故事中。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簡單地「選擇做自己」——他們在過濾自己的感受,拋棄一些,擁抱另一些。他們選擇做他們的文化告訴他們可以做的自己。歸根結底,獨立於內心感受的身份認同是不可能的。[2]
凱勒沒有直接回答關於同性戀的問題,而是轉向西方文化中身份認同的基本假設,即貝拉(Bellah)所說的 「表現型個人主義」。貝拉的《心靈的習慣:美國生活中的個人主義與承諾》(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一書首版發表於 1985 年,書中寫道:「表現型個人主義認爲,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感覺和直覺的核心,如果要實現個性,就應該展開或表達這個核心。」[3] 個性可能是目標,但正如凱勒對盎格魯-撒克遜戰士的觀察,身份認同是在社群中形成的。而社群則決定了我們的身份認同可以有哪些價值觀。沒有人可以隨心所欲,尤其是當政府將世俗對於性的觀點強加於法律和公共教育時。權力讓每個人都相信他們在表達自己個人的身份,而實際上他們只是都在做相同的事。[4]
表達與社群之間的緊張關係是啓蒙運動內爆的導火線。早在同性婚姻在西方國家成爲合法之前,貝拉和他的同事們就預見到了這一點。
我們最擔心的,也是導致新世界無力且無法誕生的原因是,如果我們放棄個人的成功夢想,轉而追求一個更加真正融合的社群,我們就會放棄分離和個性化,陷入依賴和暴政。我們難以理解的是,正是現代世界的極端分裂才真正威脅著我們的個體化;我們的分離和個體化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作爲人的尊嚴感和自主感,需要新的整合才能維持下去。[5]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同時想要自由和社群。西方所謂的自由實際上是分裂,除非通過強制手段,否則社群就不可能維持下去的。基督徒要愛他們的鄰舍,向他們展示耶穌如何在基督的身體中提供不犯罪的自由和與三位一體上帝的真正團契交通。
在貝拉和其他社會批評家的啓發下,凱勒 2015 年的牛津演講促成了他在當年秋天出版的新書《理解上帝:向懷疑論者發出的邀請》(Making Sense of God: An Invitation to the Skeptical,中文名暫譯)。與《爲何是祂》相比,《理解上帝》並沒有找到廣泛的讀者。但如果他在 2008 年就已經知道他後來所學到的,他當時就會寫下這本護教書了。
《理解上帝》旨在揭露反基督教背後的假設,同時通過揭露西方在尋找可行的啓蒙運動替代方案時的矛盾激發人們對耶穌的興趣。至少到目前爲止,具有知識傾向和靈性開放的受眾會來參加的高度選擇性的場合只有牛津宣講會——凱勒於 2019 年再次回到了這個佈道會。[6] 在 2019 年的佈道會之前,牛津大學校際基督徒聯合會調整了一貫的順序,把幾週的小組討論放在佈道會開始之前,而不是用它們在佈道會之後做跟進。結果比 2015 年更鼓舞人心,這使得凱勒開始計劃如何在美國採用這種佈道模式。
* * * * *
[1] Tim Keller, interview with Collin Hansen, June 24, 2021.
[2] Timothy Keller, Preaching: Communicating Faith in an Age of Skepticism (New York: Viking, 2015), 135-136.
[3] Robert N. Bellah, Richard Madsen, William M. Sullivan, Ann Swidler, and Steven M. Tipton, 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333-334.
[4] Timothy Keller, Hope in Times of Fear: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Meaning of Easter (New York: Viking, 2021), 197.
[5] Robert N. Bellah, Richard Madsen, William M. Sullivan, Ann Swidler, and Steven M. Tipton, 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286.
[6] Craig Ellis, interview with Collin Hansen, January 15, 2021.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Tim Keller on Apologetics as Evangelism.
(科林-漢森)是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的內容副總裁和主編,同時也是凱勒文化神學中心(The Keller Center for Cultural Apologetics)的執行董事。他是阿拉巴馬州伯明翰鐵城教會(Iron City Church)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