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與鏈接:What Your Church Members Should Know About the Reformation
翻譯:高蒙恩
中世紀晚期背景
宗教改革始於馬丁路德,但他本人受到的影響,是開始於幾百年前的教義與教牧實踐。在瞭解路德改教之前,我們應該對影響路德的幾個主流做些瞭解。
- 在路德之前,已經有人看到了大公教會的一些問題
- 約翰威克里夫(卒於1384)和約翰·胡斯(卒於1415)是這些人的代表。他們看到了天主教裡一些需要改正的錯誤教導。
- 甚至一些人文主義者例如Cardinal Gasparo Contarini (卒於1542)一直都在教導因信稱義的教義,直到天主教會在天特會議上譴責這一教義。
- 另外一些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如伊拉斯謨知道天主教的上層需要一些道德上的更新,包括教皇制度。他寫了一些辛辣諷刺的文章來抨擊教會的道德敗壞。
- 天主教會內部在得救的教義上有不同觀點
- 那個時候有一些人重新對奧古斯丁(卒於430)的思想感興趣,尤其關於他對神絕對主權的強調。但這畢竟是少數。
- 大多數人,包括托馬斯·阿奎那相信人需要通過聖禮與神的恩典合作來得救。
- 還有一小群人,叫作「唯名論「,或者」現代的方式「,主張在人在聖禮中接受神的恩典之前,他們必須先邁開第一步。這種「盡你所能」來獲得神恩典的教義正是馬丁路德所學的。他差點被這個教義逼瘋了,因爲他不知道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夠的。
- 這後兩種觀點讓很多人感到困惑,因爲他們不確定他們是否有足夠善行讓他們進天堂,還是會被放到煉獄裡忍受各種刑罰。
- 實際上,我們可以說宗教改革在根本上是在聖經及教牧方面對天主教神學的回應,救恩確據是其中最核心的議題。從路德開始,「我怎樣才能得救?」有了合乎聖經的答案。不是強調人的努力,而是仰望神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恩典。
- 人文主義影響重大
- 人文主義是一種強調「回歸本源」的教育方法,倡導研讀希臘語與拉丁語去研讀希臘與羅馬文學。
- 受人文主義影響,伊拉斯謨在1516年出版了希臘語版新約聖經。這對宗教改革的影響比其它任何一件事都要多,因爲受大學教育的思想者幾百年來第一 次用原文閱讀新約聖經。
- 例如,在其出版之後的一年,路德在他的95條裡列出了耶穌的信息希臘文爲「悔改」,而不是拉丁文的「苦修「。
馬丁路德(1483-1546)與路德宗
路德對救恩確據的追求,通過閱讀奧古斯丁與新約原文,使他更正改革有了突破。這突破始於他對羅馬書1:17及其上下文的理解,讓他開始懷疑售賣贖罪券的合理性,這進一步讓他開始懷疑天主教的其它教義。他希望教會能從內部更新,這使他最終被逐出教會。所以就有了第一批「更正教「群體,以易於記住、常被引用的路德的名字命名。詹姆斯·阿特金森說得很好:「宗教改革就是路德,路德就是宗教改革」。
- 基於對拯救靈魂的渴望,路德1505年進入了奧古斯丁修道院。
- 他陷入很深的靈性疑惑的掙扎。路德開始閱讀奧古斯丁並從中獲得慰藉。但用原文閱讀新約聖經給了他莫大的幫助。
- 爲了能讓路德從他的內省的問題中出來,他的督理主教讓他攻讀博士,1512年,他成爲了維滕堡的聖經教授。
- 他開始教授他所感興趣的所有書卷,他的選集可以被稱作是「我想成爲更正教徒書單」,其中包括:詩篇(1513-1515);羅馬書(1515-1516),加拉太書(1516-1517);希伯來書(1517-1518);再一遍詩篇(1518-1519)。
- 1517年10月31日,路德貼出了他的95條論綱,旨在與其他學者辯論教會近期售賣贖罪券的合理性,購買這些贖罪券的人想要以此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路德沒有把他的95條當成了改教的號角。實際上,在後來的回憶中,他把那些條目稱作是「軟弱與屬教皇的」。
- 不過這95條引起教會的回應,繼而使路德以驚人的速度把他的思想建立起來。這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事件歸結如下:
- 1518年在海德堡辯論中,他解釋了「十架神學」,來駁斥天主教的「榮耀神學」,後者主張因行爲稱義,是爲驕傲。改教家馬丁·布塞爾把他的歸信歸因於路德在海德堡的辯論。
- 在1518年的「兩種義」中,路德區別了從基督而來通過信心歸算到基督徒身上的「外來之義」與信徒受歸算之義後所產生的「內在之義」。
- 在1519年的萊比錫與約翰·埃克的辯論中,路德得出結論認定「唯獨聖經」在基督徒的教義與實踐中是有權威性的。
- 在1520年的《教會被擄至巴比倫》中,路德否定了教會裡所實施的七個聖禮,只保留了兩個合乎聖經的禮儀:洗禮與聖餐。
- 路德教導基督的身體與聖餐的餅與杯的關係是寓於其中,與之同在,在其之下。
- 路德相信嬰兒應該在傳講福音的洗禮上受洗,因爲神有主權通過福音給人信心。
- 在1520年的《基督徒的自由》中,路德美妙地詮釋了信心在信徒與基督聯合、以及從信主之後所賜予信徒的各樣福分中的角色。
- 路德一開始被他兩個狡猾的保護者——薩克森的智者弗雷德里希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所保護,使他免受天主教迫害。但路德逐漸成形的神學思想也漸漸觸怒了教會與皇帝。1521年1月,他被逐出教會。在1521年的沃木斯會議上,當他說出「他在聖經之下,不是教會傳統之下」後,他被皇帝定性爲罪犯。
- 在其後逃亡到弗雷德里希的瓦特堡城堡時,他用了11週的時間把新約聖經翻譯成了德文!而他卻說自己被懶惰所累。
- 路德回到維滕堡之後終生待在那裡帶領改革。他的方法是意圖放緩改革的步伐,只在設計福音核心的地方改變天主教的儀禮。
- 而這使得路德宗(包括安立甘宗)形成了「規範性原則」,其意是隻要聖經沒有明令禁止的事都是在教會敬拜中允許的。
- 這與加爾文主義的「限定性原則」相反,也就是神在聖經裡已經仔細地規定了祂如何被敬拜。教會在敬拜的時候應該只用聖經裡已經要求的方式去敬拜。
- 1525年路德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結婚
- 1525年路德完成了他最偉大的論文之一——《論意志的捆綁》,以此來反駁伊拉斯謨前一年出版的《論自由意志》。路德的《捆綁》一書詳盡地闡釋了神的主權在救恩中的必要性,因爲人在罪中全然敗壞。
- 在1529年的馬爾堡對話中,路德與烏里希·慈運理沒能在主餐的意義上達成共識。正因如此,路德宗與更正教的改革宗傳統在剩下的16世紀被看作兩個不同的運動。
- 路德宗在1529年的斯派爾會議上被首次稱爲「更正教」。
- 路德相信唯獨因信稱義(sola fide唯獨信心)是基督信仰的中心。他在1537年的施馬卡蒂一文選中指出,「沒有別的什麼東西比因信稱義的教義更重要,以致使這教義被放棄或者被妥協,即使天和地以及一切有限的東西都被毀滅了……這篇文選裡有我們教導與實踐反對教皇、魔鬼和世界的一切。所以我們必須在這一點上別無懷疑,十分堅定。如果有一絲不堅定,我們會失去所有。教皇、魔鬼與我們所有的仇敵將會得勝。」
- 在他的晚年,路德越來越多出表現出他對猶太人的無奈,因爲他們現在大部分人還沒有回轉歸入基督,沒有把基督當成他們的彌賽亞。路德尖刻與帶著罪性的評論被後來的納粹引用,來使屠殺猶太人變得合理化。
路德卒於1546年,在他死後,菲利普·墨蘭頓(卒於1560)開始帶領路德宗。他改變了路德的奧古斯丁神學,代之以強調神人合作說,神在福音中懇請人回轉,而人有自由來回應。到16世紀末,路德宗至少已經在救恩論上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連路德可能都認不出來了。
約翰加爾文(1509-64)與改革宗傳統
另外一支更正教的傳統承於加爾文。加爾文主義與路德宗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唯獨聖經,唯獨因信稱義,嬰兒受洗)。但加爾文更傾向於一貫按著聖經的方向發展教義。例如預定論與教會中的敬拜。
- 這一傳統的建立者是慈運理,他在1519-1531年在瑞士蘇黎士擔任牧職,後來死於反抗天主教的侵略。他的神學思想著重在以下幾個這方面:
- 釋經式講道(什麼時候開始不可知,因爲他以前從來沒有做過。他從馬太福音1:1開始)
- 教會敬拜的限定性原則
- 從約的角度去讀聖經,尤其注重新舊約的連續性。這與路德強調律法與恩典對立的不連續性截然相反。
- 約翰·加爾文繼而帶領這支傳統。他的履歷不像路德或慈運理的那麼激動人心。
- 生於法國,在人文主義影響下受教成爲律師,加爾文大約在1533-1535年間轉變成新教徒。
- 他本來想成爲一個作家,後來因爲法國對更正教的逼迫一夜之間輾轉瑞士日內瓦(1536)。在那裡受到更正教傳道人紀堯姆·法雷爾(卒於1565)邀請留下來幫助他領導改教運動。
- 加爾文在1538-41年間被流放到斯特拉斯堡,在那裡他深受改教時期著名牧師馬丁布塞爾的影響。在斯特拉斯堡他與依德蕾特·比優爾(卒於1551)結婚。
- 回到日內瓦的時候,他成爲神格唯一論者邁克爾·塞爾維特的主要逼迫者,後者在1553年被控異端而處決。加爾文不是法官或者陪審團。這個裁決可能是日內瓦議會作出的。
- 加爾文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他死。他飽受健康問題的折磨。原因可能是他睡得太少(一天大約只睡4個小時)。他成年生活的每個晚上幾乎都放在了工作上。
- 加爾文突出貢獻是把改教時期的思想系統化。他的一些重要神學貢獻如下:
- 《基督教要義》。首版發行於1536年,終版於1559年,長度是首版的五倍。其中的重要教義包括:
- 有關神的知識
- 聖經。神屈就於我們的有限來啓示自己,就像一個成人對著自己的嬰兒說話一樣;信徒在讀經時,聖靈印證聖經的真實性。
- 神絕對的護佑
- 因爲我們在亞當裡的罪,神必須救我們;我們絕對無法自救。
- 唯獨因信稱義,唯獨通過基督的作爲,唯獨因爲神的恩典。
- 其結果就是與基督的聯合。
- 而且這只能是因爲神的預定與揀選才能發生。這預定是滿有恩典的,絕對主權的,而且是雙重的(也就是說神也預定一些沒有被祂揀選之人的命運)。
- 基督徒生活的主要隱喻就是天路客的生活;信徒是對這個世界來說是寄居客,背負著基督的十字架,一路走到天國。
- 可見的教會與不可見的教會是不一樣的。不可見的教會是那些被揀選的人。教會由四個職份治理:信徒,教導長老,治理長老,執事。
- 基督在聖餐裡有屬靈的同在,因爲聖靈使人與天上的基督聯合。
- 嬰兒受洗是正確的,因爲新舊約是連續的,舊約裡的割禮到的新約裡被洗禮代替。
- 加爾文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解經書作者,從寫羅馬書註釋開始(1540)。他的目的是清楚簡潔。
- 他在1539年給薩多萊託的回信是他神學最簡短有力的總結。這裡也包括一些他唯一的自傳。
- 加爾文堅定地遵行限定性原則,包括敬拜中只有原聲,唯唱詩篇。
- 日內瓦議會僱傭了一個速記員來記下加爾文的講道,然後出版成冊。他一週講好幾次道,通常沒有筆記,只用希伯來文舊約或希臘文的新約。
- 加爾文也強調宣教的重要性。他差派超過100多個年輕人去天主教控制的法國植堂,甚至還派出一對日內瓦人去向巴西的土著傳道。這證明他不是一個極端加爾文主義者!
重洗派傳統
因爲得到政權的支持,路德與加爾文屬於政教結合的改教家。重洗派在「自由教會」裡有第一個相信教會與政府應該分離的。雖然他們的名字可能會讓你以爲他們浸信會的前身,但他們有許多與浸信會截然不同不同的觀點。他們被更正教與天主教激烈地迫害,在全歐洲只有摩拉維亞與荷蘭可以給他們庇護。
- 他們的一些主要領袖和事件列出如下:
- 1525:在蘇黎世出現第一批宣稱是基督跟隨者的人的「洗禮」,緊接著就是立刻出現的逼迫,無論他們逃往哪裡。
- 1527:出版施萊坦姆信條,列出了信心所必須的七點。
- 1528:重洗派最訓練有素的一個神學家,巴爾塔薩·胡伯邁爾)與他的妻子,被維也納的天主教會處決。
- 1529:施派爾會議將神聖羅馬帝國裡任何的「重新受洗」都視爲是違法的。
- 托馬斯·閔採爾(卒於1525),一個在農民戰爭中帶領軍隊的激進人士,和在兩個重洗派帶領下道德淪喪的明斯特城,玷污了重洗派的名聲,使之成爲有罪邪教的代名詞。
- 門諾·西蒙斯(卒於1561)是最早、也是活得最久的著贖的重洗派神學家。
- 重洗派獨特的信念:
- 教會是一個由認信門徒所組成的共同體,他們計算了跟隨耶穌的代價,願意爲他們的信仰受苦。這是他們與周圍世俗世界不一樣的地方。
- 洗禮(通常指的是將水傾倒在受洗者身上,而非浸沒於水中)只能在那些顯現出可靠證據跟隨基督的人身上得以實施。
- 基督徒應該與世界分離,他們不能在政府或軍隊裡服役。
- 教會應該「開除」那些沒有履行教會要求的人。
- 厭惡加爾文主義的救恩論
天主教在天特會議中的回應
我們已經注意到了路德在與天主教的對話中是怎樣表現的。最終,從1545年到1563年,天特大公會議以決議形式回應了更正教,在教會權柄、稱義、聖禮與其它事務上否定了這新興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