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畢列治(Charles Bridges)著,《基督教事工:及其無效原因探究》( The Christian Ministry: with 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of Its Inefficiency. Banner of Truth, 1959)(原版於 1830 年出版),400 頁。
清教徒改革宗神學院校長周畢克(Joel Beeke)稱查爾斯·畢列治的《基督教事工》是「歷史上最傑出的牧養神學著作」。爲何有此盛譽?我們能從這位近兩百年前在英格蘭鄉村牧會的聖公會牧師身上學到什麼?
本文指出畢列治提出的六項核心教訓,說明爲何此書應成爲每一位從事或立志從事牧職者的必讀之作。
從開篇的第一句話起,畢列治便致力於傳達上帝的偉大,以及祂對其子民的榮耀旨意。他在書中寫道:「教會是映照神聖品格全貌的明鏡,是向宇宙展示耶和華完美屬性的宏偉舞台」(第 1 頁)。
這種神學視角貫穿全書。畢列治由此指出事工的價值與分量:若教會映照著上帝那難以直視的聖潔榮光,那麼基督徒的事奉價值就無法估量。若我們是上帝向世界展現祂完美屬性的舞台,那麼世上再沒有比堅固教會更重要的事業。
閱讀畢列治的著作,會讓人深刻體認:我們確實正在爲主建造一座永恆的聖殿(弗 2:22)。事工中所有的代價與安慰,都必須在這光中衡量。誠然,讀者很可能會與托馬斯·斯科特(Thomas Scott)一同認信:「我想不出有任何事工能與此相提並論。即便我有千條性命,也願全部獻上於此」(第 23 頁)。
在闡明事工的榮耀之後,畢列治進一步指出,我們該如何開始這項呼召。他強調,任何事工預備之路都應包含三項基本要素:研讀、禱告與操練(67 頁)。(此處「操練」指實際參與事奉。)這三者共同造就一位牧者。畢列治針對每個要素都提供了務實、睿智且平衡的勸勉。
例如,他在篇幅頗長的論述中強調通識學習與神學閱讀的重要性(33–50 頁),但同時堅守聖經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同樣,他以最強烈的語氣強調禱告的重要:「解經者最首要的資格,就是成爲禱告者——他需要那位至高導師的內在教導」(61 頁)。然而,他也提醒人要在「明智牧者的督導下」操練所賜的恩賜(66 頁)。導師的陪伴能帶來那些個人研讀或跪禱中難以學得的功課。
若你正尋求一條可靠而現實的事工預備之路,《基督教事工》正是值得信賴的指南。
畢列治不僅盼望人們進入事工,更渴望他們結出長存的果子。爲此,他探討了事工缺乏果效的種種原因。
你是否曾對自己所蒙的呼召失去了熱忱?是否正漸漸陷入世俗化?是否因迎合他人而在真理上妥協?是否受肉體的誘惑所困?是否貪戀未得之物?是否難以放下勞碌?是否因驕傲而自滿?你的個人禱告生活是否枯萎?你的家庭在靈命上是否興盛?你是否懷疑神今日仍能如昔日那樣大有作爲?
畢列治分析了這十種危險,指出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成爲讓事工觸礁的暗礁。本書在此如同一座燈塔,照亮這些隱患,使我們免於靈命的船難。
在概述事工全貌並探討事工無效的原因後,畢列治轉向牧者的公共事工,尤其是講道。對他而言,講道是「我們工作中最重大的部分——神聖作爲的主要推動力——牧養事工最有影響力的引擎」(187 頁)。這些篇章再次提醒我們,「奉至高上帝之名站立」(193 頁)是何等殊榮。
然而,畢列治不僅重申了講台的中心地位,他也提供了許多關於如何更有效講道的實際指導。他詳盡論述了講章準備的要點與個人風格的養成;並在對講道屬靈氣質的反思中,深切呼召我們以膽量、智慧、簡明、熱忱、勤勉與愛心來傳講神的話語。
任何關於事工的著作,都有可能陷入一個危險——淪爲通往成功的實用步驟清單,從而忽視事工那更深層、更復雜的屬靈本質。然而,畢列治的書雖然極具實踐性,卻始終未偏離基督——這位屬靈宇宙的中心。在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使用類似比喻之前,畢列治就宣告:「若說基督教的教義、恩典或實踐中有任何部分與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無關,無異於描述一個沒有通往大都市道路的村莊」(241 頁)。
他敦促我們確保事工中充滿基督的印記,並從教義、經驗、實踐、應用、辨別與決斷等方面,指明如何實現這一點。若你渴望在事工的各個領域中持續規劃通往十字架的道路,就讓畢列治爲你指明方向。
畢列治既不偏離基督,也始終關注群羊。他坦然宣告講道是首要的事工,卻也清醒地承認:「當我們走下講台時,最艱鉅的工作往往才剛剛開始」(383 頁)。
牧師的職分兼具講道者與牧者的雙重身份。畢列治指出,當我們走入會眾中間時,講台的信息應當如何化爲個人關懷的實踐。他以「屬靈醫生」的形像,幫助牧者學會診斷羊群中最常見的屬靈疾病,並爲每種病症開出恰當的靈性良方。
這六個功課顯示了研讀畢列治著作對事工的深遠意義。獨自細讀,可反思自身獨特的挑戰;與同工共讀,可激發事工的對話;在實習或培訓中研讀,更能裝備未來的牧者。
儘管書中某些實踐內容反映了畢列治所處的英國國教教區體系,他在談及浸信會與長老會時偶有輕蔑之辭,但書中顯著的優點遠勝於這些缺陷。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全書彙集了歷代牧者的精闢箴言。當畢列治偶爾未能精準闡明觀點或提供新見時,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或約翰·歐文(John Owen)等人的引文往往能補足缺憾。
正如有人所說:「傳道人有三本書要研讀——聖經、自己與會眾」(35 0頁)。我們當感恩畢列治爲我們提供了「第四本書」,使我們能更好地研讀那三本最重要的書。
譯:DeepL/STH;校:JFX。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Six Lessons from 「The Christian Ministry」 by Charles Brid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