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本文由馬特(Matt)和他的妻子伊萊(Eli)共同撰寫,最早發表於 2010 年 2 月。
我們學到的 39 個功課
關於我們自己的功課
- 要忠心管理神所託付的兒女,父母必須住在基督裡。(約 15:5,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爲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
- 「涓滴效應」(Trickle-down theory):母親每日的靈修會自然流淌成對孩子在主裡的勸勉和教導。
- 不傾聽孩子,會導致對他們的誤判。(雅 1:19-20,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爲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
- 我們的任務清單遠不及孩子的思想生活重要。
- 要傳講恩典的福音,而不是自律的福音。
- 蒙神養育塑造了我們的身份,而養育孩子則煉淨我們的生命。
- 除非用聖經原則深思,否則你會按照自己曾被養育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當「變小」。換句話說,父母應當更坦誠地承認自己的罪,並在孩子逐漸成熟時分享自己過去的掙扎。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聽到你如何爲信仰而爭戰。不要做一個「塑料基督徒」( plastic Christian)!
- 平凡的時光往往成就非凡的回憶。
- 養育孩子意味著你的生活需要「留白」。
- 敗壞的生活會損害福音的見證,而敬虔的生活會印證福音的真實性。
關於孩子的功課
- 小孩子需要你年輕時的體力;大孩子需要你的智慧。(所以,要生孩子趁年輕!)
- 在孩子年幼時傾注真理,並相信主會在適當的時候使其發揮作用。
- 細心觀察你的孩子,瞭解他們的「愛的語言」。
- 持續、充滿愛心且忠心地管教能帶來家庭的平安,而不一致的管教只會帶來混亂。
- 不要讓孩子按照世界的標準看待自己的價值。世界看重力量、財富、美貌和智慧,而神喜悅那顆向著祂話語謙卑順服的心。(申 30:8-10,你必歸回聽從耶和華的話,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這律法書上所寫的誡命律例,又盡心盡性歸向耶和華你的神,他必使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並你身所生的,牲畜所下的,地土所產的,都綽綽有餘,因爲耶和華必再喜悅你,降福與你,像從前喜悅你列祖一樣。)
- 神賜給孩子們不同的「才幹」。那位擁有二千兩銀子並忠心運用的孩子,要比那位擁有五千兩卻只運用三千兩的人更蒙神喜悅(太 25 章)。忠心才是目標!
- 有些日子,能讓孩子吃飽、保持安全就已經足夠了。
- 年長的孩子需要學習如何照顧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這樣的行爲帶有基督的香氣。《馬太福音》18:5 說,「凡爲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相比之下,《詩篇》10:2 說:「惡人在驕橫中把困苦人追得火急,願他們陷在自己所設的計謀裡。」
- 如果你沒有在孩子年幼時進入他們的世界,就不要指望在他們長大後還能對他們的生命產生影響。和你的孩子一起玩。這與「撒種與收割」的原則一樣。(林後 9:6,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
- 孩子偶爾無聊並沒有什麼不好,這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 讓孩子帶著平安入睡(和上學!)。(弗 4:26,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 教導孩子們彼此之間能及時解決衝突,在家中建立關愛與饒恕的文化。(林前 13:5,愛是…不計算人的惡)
- 教導你的孩子做減震器,而不是掀起風浪的人。(太 5: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稱爲神的兒子。)
- 孩子們的記憶力很強,可以很快背誦經文。
- 教導孩子留意別人的需要,並學會問:「我能幫上什麼忙嗎?」(腓 2:3,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 教導孩子看著成年人的眼睛,以此表達尊重和承認權威。
-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以抵擋物質主義。(帖前 5:18,凡事謝恩,因爲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 教導孩子接受責備、糾正和教導。(箴 12:15,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爲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
- 讓孩子要有孩子的樣子,不要過早讓他們爲了「簡歷」而堆砌課外活動。讓他們自由探索各種興趣,如體育、藝術、戲劇等。
關於撒但的功課
- 撒但似乎常常會在主日早晨闖入我們的家中,使參加主日聚會成爲一種掙扎。
- 不要因外界的壓力倉促爲孩子施洗。要尋找並驗證孩子是否有真實可信的信仰認信。(箴 22:15,愚蒙迷住孩童的心…)
- 撒但是分裂者,它總是攻擊權柄關係: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子女。在你的家中,要爲圍繞福音的合一而爭戰。
- 對於母親而言,「我是無所不能的超女」的心態,充其量是個虛構的神話,最糟糕的情況則是來自地獄的謊言。(太 6:24,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 路 10:40,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41-42 「馬大,馬大!你爲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 當心主日的體育活動!在孩子年幼時就決定不讓日益增長的週末體育活動奪走你的敬拜時間。(出 20:8-10,當記念安息日,守爲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
- 要裝備你的孩子能面對世界,而不僅僅是將他們與世界隔離。可以考慮讓你的高中生走出熟悉的基督徒「泡泡圈」。
關於神的功課
- 禱告是孩子生命中可以使用的強大武器
a 禱告可以改變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b 禱告使孩子剛硬的心變得柔軟。
38.神使用孩子如同一面鏡子,顯明我們內心的罪和虛僞。
39.神揀選,神拯救。父母無法完成這改變人心的工作。我們所能做的,至多是禱告,並指向那位能使孩子重生的主。
培養敬虔兒女的 20 條建議
- 俗話說:「媽媽不開心,全家都不快樂。」但我們認爲,問題其實常出在父親身上。從互補主義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應該這樣說:「如果爸爸不在主裡喜樂,家裡沒人會真正喜樂。」
- 在媽媽全職在家的家庭,父親往往會在管教上退縮,尤其是當母親整天與孩子相處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做有一定的智慧,因爲父親沒有觀察到當天的節奏與細節。然而,父親仍需要補上進度,積極參與管教。
- 無論是好的家長,還是不那麼好的家長,都要與他們交流,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同的功課。
- 與年邁的家長交談可能收穫不大,因爲他們的記憶會有所偏差,可能只記得養育孩子是一場噩夢,或是美好的經歷。最有幫助的往往是與比你年長 5 到 10 年的家長交流.(箴 15:22,不先商議,所謀無效;謀士眾多,所謀乃成。)
- 也許你覺得這太早了,但要有參與孫輩屬靈生命的願景。這將塑造你如今的教養方式。
a 正面例子: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想到你心裡無僞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 1:5)
b 負面例子:「那世代的人也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爲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 2:10)
- 讓孩子們看到你們親身在實踐接待的命令,並讓他們參與其中。這能打破所有孩子天生的自私傾向。(羅 12:13,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
- 不信主的人建立家庭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基督徒設立家庭的目的應當說使其造福家人、教會共同體和外人(請注意這個次序)。
a 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提前 5:8)
b 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 6:10)
- 「如果可以重來,我們不會買電視。電視會與家庭中更重要的事情爭奪注意力,也會影響孩子的正確思維。如果你家裡有電視,盡量和孩子一起觀看,並與他們一起「識別謊言」。
- 我們這一代父母鼓勵孩子暢所欲言,表達一切想法。而我們的父母那一代則堅信「孩子應該只聽不說」。兩者似乎都不平衡。《箴言》10:8 說:「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 《以弗所書》4:29 也指出,說話的目的是造就聽者。
- 如果年長的孩子不順服,就不能指望年幼的孩子順服。(箴 10:17,謹守訓誨的,乃在生命的道上;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
- 良心並不等同於主的律法。如果良心被定義爲「內在的聲音,指引行爲的是非對錯」,那麼你的良心取決於你對神話語的認識。一個受真理塑造的良心是可靠的,但一個未經真理塑造的良心則極其危險。要藉著神的話語來塑造孩子的良心。
- 我們常說家庭應有基督的馨香之氣(和平、盼望、饒恕和愛——一切都爲了神的榮耀)。現實的家庭可能會像:
a 車站——人來人往,毫無歸屬感
b 戰場——衝突不斷,爭鬥不休
你的家是哪一種?
- 「有道德的孩子」並不等於「基督徒的孩子」。
- 主日可以試著與孩子一起「回顧講道」內容。讓每個孩子回顧他們在主日學或敬拜中學到的內容,並幫助他們將其應用於自己的生活和掙扎。然後一起爲接下來的一週禱告。
- 馬丁·路德說,他有責任成爲自己家庭的敬拜領袖。他的家既是學校,也是教會。父親們,你們是否有這樣的意識?
- 路德的教導(見上一條)隱含的一個前提是,父親必須在家才能帶領家庭敬拜。待在家裡,卻時刻盯著手機,並不算真的「在家」!
- 唐·惠特尼(Don Whitney)鼓勵家庭敬拜應簡短、規律、靈活。
- 在孩子心中建立對全球宣教的願景,使他們有大使命的思維。我們發現,在用餐區擺放一張世界地圖非常有幫助。閱讀《萬國禱告手冊》(Operation World)可以讓全家瞭解神在世界各地的工作。
- 當孩子向你請求許可做某件事時,他們的請求通常屬於以下幾種類別:
不明智,但可以允許的請求
例如:週六晚上和朋友外出 |
不明智,也不能允許的請求
例如:未成年飲酒和駕車 |
明智,可以允許的請求
例如:因複習考試而暫時免做家務 |
明智,但不應允許的請求
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例如:想爲大學存學費,但未到工作年齡) |
20.培養敬畏神的孩子。
讓孩子反感的十大錯誤方式
《歌羅西書》3:21,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以弗所書》6:4,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 總是在憤怒中管教孩子。
- 責罵孩子,尤其是在公眾場合。嘲諷和譏笑也會起到同樣的效果。
- 故意在孩子朋友面前讓他們難堪。直呼他們的全名一定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 設立雙重標準,讓孩子無所適從。
- 向孩子傳講並要求他們遵行「自律的福音」,而非「恩典的福音」。(注意:聖經描述法利賽人是極不快樂的人。)
- 從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從不向孩子請求原諒。
- 不斷挑剔孩子,直到找到他們的錯誤。設立一個他們永遠無法達到的標準會讓這變得更容易。
- 在聽取孩子們的解釋之前,就急於判定他們之間的爭執。
- 拿兒女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 向孩子許諾某件事,卻不兌現承諾。
父母應該以正確的方式激勵孩子:「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 10:24)
譯:DeepL/STH;校:JFX。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39 Lessons, 20 Tips and 10 「Don』ts」 For Par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