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原文標題與鏈接:Did the Church Fathers Affirm Penal Substitutionary Atonement
翻譯:高蒙恩
耶穌基督的代死與復活是聖經與基督教神學的中心內容。代贖在舊約的祭祀體系裡被暗示,在新約裡成全,在歷史中反覆傳講、相信、珍惜。繼改教以來,更正教十分重視代贖的刑罰本質。代替刑罰是一個司法名詞,意思是耶穌在法律上償付了罪的代價,以他的鮮血贖買了我們的拯救。我們得以拯救是因爲耶穌取代了我們的位置償還了刑罰。
改教家強調這一教義是因爲他們對稱義的司法理解,尤其是在他們反對天主教稱義觀點的前提下。這一背景也使一些人思索是不是改教家發明了這一說法,或者我們可以從使徒死後的初期教會裡發現一些端倪。早期教父有沒有經常傳替代刑罰呢?答案是,既是又不是。是,是因爲早期教父偶爾會把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說成是司法意義上的。但也不是,是因爲他們沒有像改教家們一樣把其放在主要位置上。對於早期教父來說,耶穌的死主要是宣告他勝過死與魔鬼。把代罪刑罰的救贖說成是教父們中心思考模式,甚至說成主要的,都不是特別恰當。然而,去否認這樣的觀點在早期教會裡的存在也是有問題的。
教父們對於救贖本質的描述最美的地方可能是它的多面性。在十字架上,耶穌從魔鬼手中收回了它們竊取的,我們稱爲基督得勝(Christus Victor)。他以死來療治我們的罪,我們稱爲基督醫治(Christus Medicus)。他重造我們成爲新的、更好的亞當,我們稱爲重建(Recapitulation)。他滿足了罪的贖價,就是滿足理論(Satisfaction Theory)。他代替罪人死,爲他們付上罪的刑罰。代罪刑罰在教父時期的存在頗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的確確地構成了教父救贖理論的一部分。
我們接下來會看兩部早期教會的作品:《致丟格那妥書》與《論道成肉身》。雖然我們還可以加上殉道者查士丁,凱撒利亞的尤西比烏,安伯羅修,奧古斯丁,大格列高利和其他許許多多的人,但當我們帶著多面的眼光去看教父對於救恩的解讀時,我們可以看到代罪刑罰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甚至都不是主旋律。
致丟格那妥書
寫於主後大約150年的致丟格那妥書被形容爲早期基督教書信的明珠。在這封信裡,不明身份的作者寫信給一個不身份不明的年輕人,致丟格那妥,問及一系列問題,其中包括爲什麼基督教現在才來到而不是之前。(《致丟格那妥書》1)作者給出的答覆是耶穌要等到罪發酵之後再來救贖。人類需要知道罪的嚴重,去經歷神的忍耐,以及領悟我們不能靠著自己進入神的國。這個想法很可能來自保羅(《致丟格那妥書》9.1;羅3:25-26;5:6;加4:4)接著作者寫出了早期教會歷史上關於救贖最深邃的聲明:
除了那有義者,誰能遮蓋我們的罪?除了神的兒子,我們這無法不虔之人可以藉著誰來稱義?哦!那甜美的交換。哦!神那難以理解的工作。哦!神那不可期的福分,就是那唯一有義者涵蓋我們的不法之行,那唯一有義者稱我們爲義。(《致丟格那妥書》9.3-5)
「哦,那甜美的交換」。這幾個字從解釋代受刑罰的救贖發展到讚美。耶穌是我們的交換,他是那無罪的卻爲有罪的死。他的義與敬虔正是那不義與不敬虔之人所需要的。在這句之前,我們可以看到因爲罪,「工價,就是懲罰與死亡,是我們的宿命」。神要求犯罪者必須受到懲罰,但因他的慈恩與忍耐,他用基督來代替我們償還罪債。「那聖潔的換那不聖潔的,不朽的換那必腐的」 (《致丟格那妥書》9.2)代受刑罰的救贖與稱義兩相交織,都是法律名詞。神通過他兒子的代死把義賜給不敬虔的人。
但作者也在這些詞裡加入了自己的感恩與敬拜。耶穌基督的代死是甜美的。代受刑罰的救贖是偉大的交換,這是神那不可參透的工作,這應該讓任何人都從心底發出敬拜。
亞他那修
大約150年之後,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主後296-373)也給出了他對贖罪的思考。亞他那修被人銘記的原因是他在尼西亞公會上對正統基督教的堅定擁護。在與亞流派的對抗中,他以一己之力與整個世界搏鬥,堅持耶穌完全的神性。他對亞流派的攻擊寫在了他的書《論道成肉身》之中。這本書解釋了爲什麼神必須要成爲肉身。
對亞他那修來說,贖罪與道成肉身是相輔相成的。耶穌成爲肉身,因爲我們需要他來代替我們戰勝死亡。在解釋的過程中,他不斷地把基督代我們的死與我們的罪債聯繫起來。他寫道:「所以取我與我們本質相同的身體,因爲我們都在墮落之死的懲罰之中。他把自己交給死亡,好叫我們不必這樣做,他把身體獻給父」(《論道成肉身》8)罪帶來的懲罰就是死,耶穌代替我們被交與死。
在論到道成肉身的目的是,亞他那修這樣寫道:
但是因爲欠的債需要還清,還有因爲這樣的債所有人都要死……他把自己獻出來代替所有人,讓他的聖殿被死佔有,好使我們首先得釋放,從舊有的罪中解脫出來,從而顯示出他比罪更強大的力量,讓人知道他自己的身體作爲所有人復活初熟的果子(《論道成肉身》20)
我們稍稍瞭解了下代受刑罰的救贖與基督得勝。耶穌死是爲我們從罪裡解脫出來,也讓人知道他可以戰勝死亡。雖然亞他那修經常把十字架說成是基督得勝,但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解讀,那就是代受刑罰的救贖。
結論
早期教父救贖的教義還需要深入研究。很多福音派研究教父們,這是我們的遺產,既然研究,那有什麼比研究代贖更有意義呢?我很希望去發現十字架的多面性。只要我們把代受刑罰的救贖放在十字架的基要位置上(正如聖經本身呈現的),其它的,如基督得勝,基督醫治,都可以從對十字架的默想中得出。也可以使我們耶穌基督的死所成就的一切而感恩。
許可聲明:你可以各種形式使用、複製與分發本文,但不允許修改文中內容(更正翻譯錯誤除外),不允許收取超過複製成本的費用,並且分發不得超過1000個拷貝。如果要在網絡或郵件中轉貼,請務必保留原文與譯文鏈接。任何例外需徵求九標誌中文事工的許可。
請在分發時保留本許可聲明。